东南网7月29日讯(本网记者 冯川叶 实习生 金语萱)福建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今日上午举行福建省“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四场)。以下是发布会现场答记者问实录。 记者:请问省农业农村厅黄副厅长,2020年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已经完成,“三农”工作重心已经历史性转移到乡村振兴上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那么请问,下一步如何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呢?谢谢! 福建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黄书荣:感谢这位媒体记者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心关注。福建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脱贫攻坚工作,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省上下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栉风沐雨,攻坚克难,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福建同全国一样,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下一步,我们将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接续推进脱贫地区、特别是革命老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活改善。重点抓好四个方面工作:一是推动脱贫地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省级财政继续安排专项资金,支持脱贫地区脱贫户改善生产条件,因地制宜发展生产、推进规模化标准化种养基地建设,优化县域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和精深加工布局,发展农村电商,培育区域公用品牌,壮大发展乡村特色产业。 二是促进脱贫人口稳岗就业。强化信息发布,通过职业指导和服务,帮助有就业能力、就业意愿的脱贫劳动力和监测帮扶对象实现就业。支持脱贫地区在涉农项目建设和管护时广泛采取以工代赈方式。支持各地逐步调整优化公益岗位政策,统筹用好乡村公益岗位吸收脱贫人口就业。加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优先选送符合条件的脱贫劳动力到涉农大中专院校接受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就业创业能力。 三是持续改善脱贫地区基础设施条件。加大对脱贫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谋划推进建设一批高速公路、铁路、水利、电力、通信网络、广播电视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推进脱贫县“四好农村路”向纵深发展,推动脱贫地区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加快脱贫地区农村电网改造升级。 四是进一步提升脱贫地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继续支持脱贫县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特殊教育和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深化城市医联体、县域医共体建设,加大脱贫地区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所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强脱贫地区农村广播电视宣传文化阵地建设,改善脱贫地区村级综合服务设施,不断提升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记者:请问福建省民政部门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方面,主要承担了哪些职责,目前取得了什么样的工作进展与成效?谢谢! 福建省民政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陈丽华:感谢记者朋友的提问和对民政工作的关心关注。民政部门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方面,肩负着保障基本民生、强化基层社会治理、提供基本社会服务等兜底性、基础性任务。按照中央和福建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福建省民政厅于今年出台了巩固拓展民政领域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15条具体措施,指导各地推进实施。 下面,我重点介绍四个方面的工作进展:一是保持社会救助兜底保障政策总体稳定。落实“刚性支出扣除、收入扣减、重病重残单人保”等惠民政策措施。将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无法通过产业就业获得稳定收入的脱贫人口,依规纳入低保或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范围。对符合条件的及时给予临时救助。调整优化低保“单人户”政策,将财产状况符合规定的低收入家庭中的重残人员和三级智力、精神残疾人,以及重病患者等特殊困难人员,参照“单人户”纳入低保。明确5年过渡期内,对不再符合低保条件的脱贫人口继续执行延保12个月。截至今年6月底,全省共有低保对象52万人,同比增长8.6%。 二是推进农村低收入人口监测保障。参与建立多部门联动的农村低收入人口风险预警、研判和处置机制。以脱贫不稳定人口、边缘易致贫人口、因病因灾因疫情因意外事故等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缩减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人口等为重点,全面开展摸排核查,跟进落实救助帮扶政策,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今年以来,全省共入户走访14.6万人,及时将2299名符合条件的脱贫人口和边缘人口纳入兜底保障范围。 三是提高农村“三留守”等特殊群体关爱保护力度。健全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留守妇女定期探访关爱制度,加强信息动态管理。强化县、乡两级公办养老机构对失能、部分失能特困老年人的兜底保障,实现应收尽收。全面推进实施“福蕾行动计划”,完善市、县(区)、乡镇(街道)、村(居)四级关爱服务网络,积极打造一批具有福建特色的农村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关爱保护品牌与慈善项目。集中养育和社会散居孤儿基本生活保障标准从每人每月1500元和900元,提高至1800元和1400元,全省共有1.1万名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全部按散居孤儿保障标准纳入保障。深入开展农村留守妇女关爱服务活动,会同有关部门加强留守妇女就业创业的指导,保护其合法权益。 四是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和社区治理。依法有序推进做好第十四届村(居)委会换届选举准备工作。大力推广城乡社区近邻服务模式,开展1个市、10个县(区)、100个社区的“一十百”试点活动,完善助幼、助教、助医、助老、助困等“五助”服务内容。日前,我省出台了建制镇、街道设立试行标准,进一步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乡融合发展。 下一步,省民政厅将继续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部署要求,认真履行民政职责,在建立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加快构建农村养老服务网络、提高农村“三留守”等特殊群体关爱保护水平、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和社区治理、动员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振兴等方面持续发力、积极作为,努力让乡村发展人气更旺、活力更强,让乡村振兴成色更足、底色更亮。谢谢! 记者:脱贫攻坚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走一条具有闽东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是新时代赋予闽东的发展使命。我想请问宁德市领导,宁德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方面有哪些特色做法?谢谢! 宁德市政府党组成员、副市长黄国璋:感谢这位记者朋友。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走好具有闽东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是我们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宁德30多年的脱贫历程,充分印证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伟力。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将继续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批示指示精神,进一步巩固脱贫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 我们继续念好新时代的“山海田经”,走好产业增收致富之路。我们深入拓展“8+1”特色农业产业,构建“一县一特色、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产业格局,全产业链总规模年均增长达到11%左右,打造福鼎白茶、古田食用菌、寿宁下乡的味道等扶贫特色产品,以带动村集体和贫困户增收为重要依据,评选百家扶贫龙头企业,保障低收入人群稳定就业。我们在全国首创“政府承担风险、银行发放贷款、群众发展项目”的小额信贷扶贫新举措,让有脱贫项目的贫困户都能解决3-5万元免担保、免利息贷款,实现扶贫资金精准滴灌到户。 第二,我们扎牢防止返贫底线,确保不出现规模性返贫风险。我们坚持“领导联县挂村、干部驻点包户”工作机制,坚持对脱贫人口进行定期回访,对重点对象安排人员挂钩,并及时建立了行业部门精准网底工程“大数据”筛查机制,准确掌握边缘易致贫对象动态。在去年疫情期间,率先出台“七条措施”帮扶群众发展产业、引导就业,并创新成立“防止返贫精准救助资金池”,创造性地和保险机构开展合作,精准救助出现返贫风险的贫困户和边缘易致贫对象。 第三,我们创新优秀人才下沉乡村一线机制,走好“党建引领”之路。坚持习近平总书记创立的“四下基层”制度,首创“乡村振兴指导员”制度,市县选派388名临近退休、政治素质过硬、乡土情怀浓厚的领导干部返乡担任“乡村振兴指导员”,在推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方面发挥“排头兵”作用;在全省率先开展“十百千万”专家服务脱贫攻坚行动,全市设立10个专家服务基地,选派300名科技特派员扎根农村,每年组织千名专家成立专家服务团,建成万名专家数据库,引导他们带技术、带项目、带资金推动产业发展、乡村建设、群众脱贫。创新工业反哺农业机制,推动宁德时代新能源、宁德青拓等“金娃娃”企业长期帮助困难群众,特别是市县联合宁德时代新能源公司共同出资10亿元,在全国首设“闽东时代乡村振兴基金”,一举消除全市948个集体经济年收入10万元以下的“相对薄弱村”。下一步我们在这方面还会探索更多的有效做法,谢谢这位记者朋友。 记者:“美丽乡村”建设已成为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代名词,全国各地都掀起美丽乡村建设的新热潮。请问高副厅长,近年来,福建省住建厅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取得了什么成效?谢谢! 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高宇:按照福建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由福建省住建厅牵头,从2014年开始,每年实施“千村整治、百村示范”美丽乡村建设工程,省级财政每年每个村安排100万左右补助资金支持,市县相应配套,推动形成串点连线成片规模效应,以乡村建设促进产业发展。各地全面贯彻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大力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截至2019年,全省共有6700多个村庄开展环境综合整治,600多个村庄创建美丽乡村示范村,并推进230条美丽乡村特色景观带建设,涌现出160多个可复制可推广示范典型村庄,乡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人居环境明显改善,促进了当地产业发展,增进了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省住建厅对老区苏区村庄予以倾斜支持:结合“精准扶贫”工作,优先安排老区苏区村庄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全省6700个村庄中有4757个老区苏区村,600多个村庄创建美丽乡村示范村中有426个老区苏区村;对老区苏区村,在安排资金补助上予以倾斜,每个村庄多补助15-20万元,2014年至2019年我厅共下达老区苏区美丽乡村建设省级“以奖代补”资金共27.94亿元,占美丽乡村建设资金总量的79%。 2020年开始,省级不再实施美丽乡村建设项目,省住建厅配合农业农村部门开展乡村振兴示点村建设,2020年、2021年,省住建厅连续两年分别下达各地乡村振兴试点示范资金1.5亿元,用于乡村振兴试点村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谢谢大家! 记者:请问省农业农村厅领导,刚才听您说了福建特色现代农业取得了不俗的成绩,2020年十大乡村特色产业,全产业链总产值超过了2万亿元!请问,对下一步的特色现代农业发展还有哪些考虑呢?谢谢! 福建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黄书荣:感谢这位媒体记者的提问。我省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坚定不移走特色路、打特色牌,大力发展茶叶、蔬菜、水果、畜禽、水产、林竹、花卉苗木、食用菌、乡村旅游、乡村物流等十大乡村特色产业,通过各方面的努力,去年全产业链总产值达到2.02万亿元,走出一条具有福建特色的乡村产业振兴之路。 下一步,我们将突出抓好四项工作,持续推进福建特色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一是突出集聚集群。全面实施特色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3212”工程,全省统筹布局现代农业产业园、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农业产业强镇和“一村一品”专业村,促进优势产业向优势区域集聚。 二是突出三产融合。加快农产品加工提升工程建设,补齐农产品加工短板,培育一批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推进“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配套完善农产品产地冷链物流体系;拓展乡村产业多种功能,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新产业新业态,提升农业整体效益。 三是突出龙头带动。实施农业龙头企业培育工程,壮大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和省级重点龙头企业队伍;鼓励龙头企业强强联手、并购重组,组建大型企业、产业联盟,推动更多农业龙头企业上市融资,树立一批龙头企业标杆;强化示范带动,引导更多龙头企业与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组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带动小农户发展现代农业。 四是突出科技支撑。强化种业创新,加强联合攻关,提升优质绿色水稻、特色果蔬、食用菌、高产蛋鸭等育种研发能力,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突破性农业新品种;大力实施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推广水稻机械播种、畜牧养殖饲喂料与环境控制等机械装备和技术;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不断提高农田质量,实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积极推进农业智能化提升工程,推广农业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化新技术新装备应用。谢谢! 记者:请问黄副市长,今年3月,宁德市乡村产业振兴专项小组印发《宁德市2021年乡村产业振兴行动实施方案》,请问宁德在培育壮大特色乡村产业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并且取得了哪些成效呢? 宁德市政府党组成员、副市长黄国璋:感谢这位朋友。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关键。宁德在推动“8+1”特色产业做大做强的过程中,探索出了一条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信息化、企业化的“五化”路径,应该说在培育壮大乡村特色产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也起了很好的成效。一是坚持种养殖规模化。全市流转总面积70.55万亩,占全市农户家庭承包面积36.6%。累计获批创建6个省级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园(国家级2个)、5个农业产业强镇,4地入选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二是坚持生产标准化。全市累计创建优质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基地85个,2799家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纳入“一品一码”平台管理。 三是坚持产品品牌化。全市“三品一标”产品认证总数达460个,产地面积79.5万亩;“桐江鲈鱼”“福鼎白茶”入选地理标志农产品中欧互认保护清单,“寿宁高山茶”成功入选全国第二批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工程。宁德市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0593宁德号”于去年正式启用并开展运营。四是坚持管理信息化。累计建成现代农业智慧园、农业物联网应用基地24个。全面推进“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建设,2020年全市农产品网络零售额同比增长18.3%,6个县入选国家电商进农村综合示范县。五是坚持运营企业化。全市累计培育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45家(其中国家重点龙头企业7家)、合作社总数7993家、家庭农场16817家(全国家庭农场名录系统数据)。 应该说在培育壮大特色乡村产业方面,“五化”的路径取得了比较好的成果。下一步我们会在培育特色产业方面做进一步有益的探索,确保走好闽东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谢谢! 记者:请问省民政厅的领导,在引导和动员社会组织参与老区苏区乡村振兴加快发展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什么成效? 福建省民政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陈丽华:感谢海峡都市报记者。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老区苏区振兴发展,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省民政厅联合省乡村振兴局(原省扶贫办),于2020年启动实施“阳光1+1(社会组织与老区村)”牵手计划。截至今年6月,全省共有1232家社会组织与1263个老区村签订协议,各级社会组织及其会员单位在老区村生产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扶困帮扶、教育资助等方面累计投入资金8.29亿元,探索了产业提升型、教育扶智型、科技支撑型、电商平台型等10多种模式,福州市青年创业促进会《青春扶贫消费助农》、南平市扶贫开发协会《精准发掘小白茶 形成扶贫大产业》等8个案例获评2020年中国社会组织扶贫案例50佳,占比位居全国前列。 在推进实施“阳光1+1”牵手计划过程中,我们总体感觉有三个特点:一是由“单向帮扶”向“双向共赢”转变。梳理形成8000多条精准供需目录,搭建线上信息发布、线下供需见面、村社沟通联系三个交流平台,促进社会组织与老区村实现精准对接。社会组织通过接受老区红色文化的再教育、项目承接和服务实施,有力提升了自身的党建水平,发展空间和平台也得到了有效拓展。 二是由“输血”到“造血”转变。在社会组织的帮助下,老区村通过发展产业、开发就业岗位、教育扶智、乡村文明建设等合作项目,不断激发内生动力。比如,福建省职业经理服务行业协会在大田县建立直播基地,培养农民主播,搭建农特产数字化营销平台,拓宽老区农特产品的销售渠道;黄仲咸教育基金会拿出500万元,设立老区山区助学扶贫专项资金,由省老促会配套资金,负责组织发放,每年资助5000多名学生。 三是由“物资”到“物资+服务”转变。引入社会工作专业力量,为老区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等特殊群体提供心理辅导、精神慰藉、教育拓展等服务。比如,兴业证券慈善基金会出资12.5万元为宁化县团结村“量身定做”困境儿童帮扶项目,提供生活、安全、素质拓展、家庭沟通教育等方面的社工支持服务。 下一步,省民政厅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加快老区苏区发展,是我们永远不能忘记的历史责任,也是推进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等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在引导社会力量参与老区苏区乡村振兴方面,做到“三个进一步”:一是进一步动员更多社会组织参与,建立老区村需求目录和社会组织供给分类目录,实行动态管理,推动村社结对共建由“政府配餐”转向“群众点菜”;二是进一步发挥典型引领作用,通过总结提炼结对模式、宣传推广典型经验等形式,让更多的社会组织与老区村结对帮扶、相互取经、共同发展;三是进一步强化激励引导,将参与牵手计划作为社会组织等级评估的加分项,并在慈善大赛、慈善奖等评比表彰中予以优先推荐。 我就简要介绍这些,谢谢! 记者:请问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领导,习近平总书记说过,“确保老区苏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一个都不掉队。”下一步,省住建厅将采取什么措施确保老区苏区在现代化进程中一个都不掉队? 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高宇感谢记者朋友的提问。大家都知道老区苏区为中国的革命建设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所以在现代化进程中不能将老区苏区落下。结合省住建厅的职责,我们采取了以下三个方面措施: 一、在资金上倾斜支持。对老区苏区倾斜安排省级补助资金。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方面:对老区苏区名镇名村列入省级扶持保护和改善提升名单的,多补助100万元。农村生活污水垃圾方面:对苏区县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项目省级补助上浮20%;在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常态化机制、镇村公厕新建改造方面,对老区苏区的补助资金均上浮20%。村镇住宅小区建设方面:对原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列入省级村镇住宅小区建设试点的,前期设计经费及基础设施配套补助标准上浮10%。 二、做好挂钩帮扶连城工作。我厅将按照省委省政府挂钩帮扶工作要求,进一步履行好省直牵头单位职责,与相关帮扶单位一起,更好地运用行业和部门资源,同时借力住建部帮扶连城契机,在资金、技术、产业等方面为连城县提供帮扶支持。 三、巩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制定《关于健全完善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的实施办法》。下达2021年中央财政农村危房改造补助资金2188万元(含寿宁县奖励资金500万元),支持农村低收入群体等重点对象实施危房改造。建立健全农村低收入群体住房安全保障长效机制,在保持政策稳定性、延续性的基础上调整优化,对符合条件的农村低收入群体等重点对象继续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和高烈度地区农房抗震改造,确保农村低收入群体住房安全有保障,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