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7月13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黄如飞 萧镇平 通讯员 戴伟国 黎斌 文/图)“我们全家人都是军人,我们全家人永远跟党走。”从书柜中翻出旧相册,一张张老照片总能让89岁的老红军张宜顺回想起那段战火连天的岁月。 孩童时代被日军强征挖煤 “我11岁参加革命的时候也就你们这般大。”最近一段时间,老红军张宜顺多次参加一些学校的主题活动,用平白的语言、亲身的经历向孩子们讲述红色故事,传承红色精神,接地气的开场白总能引来许多小朋友的惊呼,尽管已是89岁的高龄,但他身板还是那么硬朗,声音还是那么洪亮。 张宜顺,1933年出生于山东淄博的一个贫农家庭,11岁加入八路军,曾参加孟良崮战役、淮海战役、抗美援朝战争,1952年12月入党,是一名有着69年党龄的老党员。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鬼子为了获取更多的战略资源,在他的家乡强征劳工挖煤矿,小小年纪的张宜顺和父亲也在其中。 “我和父亲在矿井里挖煤,白天下去晚上才能上来,一滴水都不让喝,口渴了,有时只好喝尿。”张宜顺噙着泪花说,他曾亲眼看见日本鬼子用皮鞭抽打矿工,一鞭子下去就是一道长长的血痕,稍用力就会血流不止,有的矿工累死了就当场埋掉。 “我们得找个机会跑啊,否则早晚会死在这里。”张宜顺激动地说,他的父亲想方设法带着他逃走,先后三次终于成功“越狱”。 为了躲避日伪军的迫害,母亲带着他和妹妹,一路要饭走到沂蒙山抗日根据地找到了父亲和哥哥,当地政府分给了他们两间房子和三亩土地,母亲和妹妹就这样安置了下来。张宜顺则穿上军装,跟着父亲在八路军的医院里当了一名看护员,负责照顾伤员的起居。当时的他,年仅11岁。 成功感化改造战俘 “日本强盗莫须怕,送上面前一声杀,我们消灭他、打垮他,杀、杀、杀!”这首在当时抗日根据地百姓耳熟能详的抗日儿歌,张宜顺至今唱起来仍饶有兴致。75年过去了,回忆起往事,张老侃侃而谈。 1944年冬天,山东省沂水县城枪声大作,八路军如下山猛虎,像一把利剑直插县城,一举消灭驻守县城日伪军,并俘虏了三名受伤日军。随即这三名受伤日军被送到鲁中军区野战三所,大家看到伤员是日本鬼子,没有一个人愿意救治,张宜顺也很害怕。指导员在政治动员大会上说:“日本帝国主义是我们的敌人,但他们当中也有很多是被强征参战的,只要我们发扬人道主义精神,用实际行动感化他们,让他们成为反战同盟兄弟,我们就有理由救治。” 动员会后,三个俘虏伤兵被安排到了张宜顺所在的班。张宜顺心想,我一定要完成好这个艰巨的任务,争取把他们改造过来成为战友。为了照顾好这三名日军伤兵,张宜顺积极向其他战友学习业务,利用间隙拿着小本子记录着救治方法。由于语言不通,张宜顺就改用条子传递着伤情,由伤员写好要吃什么、需要什么,再交到指导员手中找人翻译。一名日本士兵看到张宜顺这么小就参军,还不知疲倦跑前跑后忙碌着,渐渐被感动。 经过张宜顺等战友的不懈努力,三名日本士兵伤情逐渐好转,张宜顺也因此受到救护所领导的表扬。在大反攻的动员会上,一名日本士兵上台激动地说:共产党真好!八路军优待俘虏,不打败日本帝国主义我绝不回国。 我们全家人永远跟党走 张宜顺在血与火的淬炼中磨砺成长起来,先后多次得到立功表彰,身上那一枚枚军功章,那都是他在一场场战斗中舍生忘死得来的。 “这张照片就是我和哥哥的合影。”张宜顺拿出一张泛黄的照片说,淮海战役时,他的哥哥张希亭在华野15院7中队任中队长,而他则是华野15院8中队护士。淮海战役结束了,兄弟俩各立三等功,开庆功会时有机会见了面,于是便在徐州一家照相馆拍这张照片。 转业到漳州工作后,张宜顺在工作中兢兢业业,始终不忘初心,一心向党为党做事,遇有国家困难时,总是挺身而出捐款捐物,累计捐款近5万元。现在虽然退休多年了,但张宜顺仍发挥余热,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告诉大家,和平是无数革命先烈、无数共产党人用鲜血换来的,来之不易,大家要知党恩,感党恩。 张宜顺说:“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千千万万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如果没有党、没有部队,我怎么能活到今天?!”想起过往的经历,张宜顺表示他是幸运和幸福的。 “我父亲、我哥我嫂都是八路军,后来我也参加八路军,现在我的女儿是一名军医,我们全家人都是军人,永远跟党走。”“七一”前夕,当张宜顺戴上“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时,不由得热泪盈眶。他难掩激动之情,感到无比光荣和自豪,表示要感谢党中央对老党员的尊重、关心、爱护,永远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 |